臺灣草龜
臺灣草龜,別名斑馬龜、花龜、珍珠龜、長尾龜、草龜等,在我國主要分布于廣東、廣西、海南、福建、江蘇、浙江、臺灣等地以及香港特別行政區;在國外主要分布于越南、老撾。臺灣草龜不僅具有較大的觀賞價值,而且具有較大的食用價值和藥用價值。其肉美味可口,富含蛋白質和維生素,其甲具有滋陰降火、補心腎、壯筋骨之功效,是我國傳統的中藥材。臺灣草龜現已能大量人工繁殖,在市場供應數量上僅次于紅耳彩龜和烏龜。目前,廣東、上海、北京、浙江、江蘇、福建、廣西、湖南、湖北、重慶、四川、山東河北、陜西、天津等地,均有臺灣草龜苗種或成龜銷售,每只銷售價從幾十元至幾百元不等。
旺:snswin2015
(一)生物學特征
1.形成特征
臺灣草龜頭較小,吻錐狀,突出于喙端。背甲橢圓形,略拱。幼體背甲呈淺灰綠色,有3條明顯的脊棱,并有橙黃色不連貫的條紋。成體背甲呈栗色,沿著棱突常常有不甚明顯的略帶紅色的斑塊。腹甲呈棕黃色、淡黃色,有深色漬狀斑塊,幼體緣盾的腹面有黑色斑點,似一粒粒珍珠,故名“珍珠龜”。頭部、頸部和四肢露出的皮膚上長有亮綠色和黑色的條紋,如斑馬身上的條紋,故名“斑馬龜”。尾較長,往后漸尖細,故名“長尾龜”。四肢扁圓,指(趾)間具全蹼,前肢5爪,后肢4爪。雄性背甲較長,后部較窄,泄殖孔離腹甲后緣較遠,雌性背甲較寬大,泄殖孔離腹甲較近。
2.生活習性
臺灣草龜為亞熱帶水棲性龜類,常棲息于池塘、沼澤、水流緩慢的溪流等水體中。喜暖怕寒,白天愛曬太陽。喜靜,受驚后即潛入水底。有群居性,一般2只穴居在一起,多時1穴有7~8只。性情較為溫順,不愛爭斗,不咬人。高溫季節白天較少活動,夜間則活動頻繁。氣溫低于20℃時基本不攝食,氣溫在22℃以上時,活動量、攝食量增大。6~10月份為攝食旺季,11月份后活動量、攝食量漸少,直到進入冬眠期。
3.攝食習性
臺灣草龜食性雜,動物性飼料如昆蟲、蠕蟲、魚、蝦、螺等,植物性飼料如浮萍、蒲公英、甘藍、南瓜、玉米、高粱、地瓜干以及各種水果等均可攝食,也可攝食人工配合飼料。
4.繁殖習性
在自然條件下,臺灣草龜體重達250克以上時開始交配、產卵。繁殖期一般在每年的4~8月份,可多次產卵。卵呈白色,長橢圓形。
(二)人工繁殖
1.親龜的選擇與培育
(1)親龜的選擇? 選擇繁殖用的臺灣草龜要注意以下幾點:一是具有典型的品種特征,并且體質健壯、無病、無傷、無寄生蟲、眼睛有神、反應靈敏;二是要達到性成熟,野生龜體重最好在300克以上,人工飼養的龜尤其是溫室里養的龜,由于環境好、餌料足、生長快,所以既使體重較大,也不一定達到性成熟;三是雌、雄配比要適當,一般可為2~3:1。
(2)親龜培育? 加強親龜培育是提高親龜懷卵量、受精率和孵化率的重要措施,所以務必要抓好。
親龜培育可用土池、水泥池等。培育池除水面外,要建有陸地,水面和陸地以斜坡相接,陸地上設有產卵場,產卵場鋪30厘米以上的泥沙,在產卵場搭建遮雨棚,以防雨水沖刷。通常在一面設置陸地和產卵場,以防龜分散產卵。
親龜的放養密度為每平方米水面1~3只,個體大的宜少放,個體小可適當多放。
親龜飼養,要投喂期愛吃的飼料,同時又要注意營養的平衡。可投喂小魚、小蝦、昆蟲、瘦肉、玉米、高粱、水果、蔬菜、水草等動、植物性餌料。飼料要求新鮮,一定不能腐爛變質。根據氣溫、水溫及親龜的攝食情況,每日投喂1~2次,以促進親龜的發育。要保持水質良好,并適時換水。春季水位可保持在0.8米左右,夏季水位可在1~1.2米。每月可用生石灰漿全池潑灑1次,以改良水質和消毒防病等。親龜產卵后,要增加動物性飼料的投喂,以補充、積蓄營養,為翌年的交配、產卵打好基礎。
2.受精卵的收集和與孵化
(1)龜卵的收集? 在臺灣草龜繁殖季節,應每日檢查產卵場是否有雌龜產卵的痕跡,檢查時間在露水未干前。當發現親龜產卵,可先不將卵扒出,做上標記,待卵動物極一端出現圓形小白點時再采出。采卵時,可用收卵箱盛卵,也可用盆、桶盛卵,底部應鋪一層2~3厘米厚的細沙,當卵排滿后再蓋一層細沙。卵多時可排放2~3層。受精卵收好后,應及時送入孵化室孵化。收卵后的產卵場應整理好,并適量灑水,便于親龜再次產卵。
(2)受精卵的孵化? 可將采收到的受精卵放入孵化箱于室內進行孵化。箱底鋪以細沙,卵放沙上,動物極一端向上,植物極一端朝下,卵間距2厘米,最后再在卵上面覆蓋3~5厘米厚的細沙。孵化期間,溫度可控制在24℃~30℃,并定期噴水保持一定濕度,如此經過60天左右時間,便可孵出。也可以利用市售恒溫箱于孵化盤內鋪沙孵化,或底部墊浸水海綿(含水率90%),中層設凹槽將卵置于槽內,再在卵上蓋海綿(含水率50%)進行恒溫恒濕孵化。